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胡春迪研究员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盛夏东亚急流变率增强源起

作者:王佳和 发布日期:2024-03-13 访问次数:599

近年来,破纪录夏季高温热浪、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和挑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J)的变化就在影响大尺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分布格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胡春迪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Atlantic origin of the increasing Asian westerly je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的学术论文,提出盛夏东亚急流(EAJ)年际变率自20世纪末以来发生了显著增强,并揭示了北大西洋海-气相互作用对此的关键贡献。

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EAJ的年际变率增加了约140% (图1),这导致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大尺度环流、热浪、干旱以及亚洲季风和降水异常的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触发机制起源于前期2月北大西洋的斯堪迪纳维亚模态(Scandinavian Pattern;SCA;图2)。SCA可以引起北大西洋东北部海温异常并持续到夏季,从而对EAJ活动造成显著影响。

图1 (a-c)夏季欧亚急流各区域的急流指数及年际变率和趋势分析。(d)多源再分析数据中EAJ在两时段的标准差及CMIP6和CESM2-LENS模式中的标准差变化


图2 (a) 与EAJ相关的前期二月SCA模态,(b) EAJ与SCA在两个时段的散点图及对应的相关系数,(c) 线性去除SCA信号后,EAJ的变率出现大幅减弱

该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当前最先进的气候模型在人为强迫条件下并未能复现类似的环流变化(图1d)。这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近期EAJ变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非人为活动强迫的自然变异性。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对东亚急流变异性及其影响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因此,这一发现不仅对于理解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政府决策者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胡春迪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研究员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林立飞为第一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夏威夷大学 Bin Wang 教授,浙江大学吴仁广教授、浙江大学吴泽铭博士、中山大学杨崧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Wenju Cai 研究员、浙江大学李培良教授和熊学军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以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支持。

(王佳和)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54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