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海洋主场活动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举行。活动期间,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展了2024年度“全国防灾减灾日”海洋防灾减灾学术交流活动。活动旨在为全国海洋领域防灾减灾专家搭建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防灾减灾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海洋防灾减灾的研究与成果应用。以下为专家观点摘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
“智慧海洋”将是支撑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
近20年来,全球因海洋灾害死亡人数超35万人,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遭受的海洋种类繁多,海洋防灾减灾工程科技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以“福景001”船案、“雪龙”号极考察破冰船救援俄罗斯籍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等案例,指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健全安全统筹用海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应急环境测报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提出“智慧海洋”将是支撑我国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
“大数据是‘智慧海洋’的灵魂,人工智能是核心,软件是根基。”潘德炉认为,“智慧海洋”代表着信息与物理融合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4.0,是经略海洋的神经系统和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实施的长远战略抓手。
潘德炉从管理、运行、政策法规维度给出了“智慧海洋”发展建设框架,主要包括标准质量体系(标准规范、质量管理),技术装备体系(共性技术创新、高端装备研发、蓝色产业体系),运行服务体系(运维保障、资源调度、服务运营),信息安全体系(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的建立。其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应用、大数据中心、信息通信、综合感知等能力。其中,智慧应用涵盖海洋安全与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认知、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
构建全谱系自主海洋模式技术体系
“海洋安全保障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石,观测预报是海洋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能力,海洋预报的关键是模式。”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开宗明义,阐释了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安全保障、海洋预警预报的内在逻辑,介绍了我国构建全谱系自主海洋模式技术体系的路径与成效。
海洋数值模式是海洋科学中技术复杂性最高的环节,其重要性好比“大脑”“芯片”,没有好的“芯片”无法做出及时的、准确的预报,无法开展海洋模拟研究。然而,海洋过程包罗万象,海洋数值模式因其攻关任务十分复杂、艰巨,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顶尖机构从事开发。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从“七五”“八五”期间正式建立海温数值预报业务,到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妈祖”系列海洋环流、海浪、海冰、风暴潮、海啸模式为主的,全谱系自主海洋模式技术体系。
未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形成以自主化、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精细化为特征的海洋预警报业务格局,实现中国式海洋预报现代化,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构建海洋预报AI大模型、研发全球海洋数值预报2.0、研发海丝路海洋环境保障服务平台2.0等为主要攻关方向,持续推进海洋预报“芯片”工程。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余锡平:
风暴潮致灾研究应突出“早”与“全”
风暴潮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防灾减灾研究必须要未雨绸缪。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余锡平详细介绍了台风风暴潮的致灾过程以及防灾减灾方略研究中所面临的各项挑战。
余锡平表示,风暴潮致灾研究要着眼全过程。通过对成灾机理、模拟计算等全过程的系统研究,为海堤设计、应急预案、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政府决策部门要在充分开展仿真模拟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财政预算,通过工程及非工程等综合措施,保障沿海地区安全。
此外,余锡平还介绍了风暴潮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首先,对台风运动规律有了新的理解。目前,西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两海域台风生成数量减少,减少的关键区域在空间上集中于低纬度海域,时间上主要集中在10月~12月。受周期性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台风生成位置向两极移动,导致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的台风数量减少,而登陆华东地区台风数量有所增加。此外,在全球尺度上,超强台风季节有所提前。
第二,对海气相互作用有了新认识,大气波浪边界层理论、风应力系数的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进展。
第三,在开展风暴潮和台风浪的高精度模拟方面,探索了基于波浪能守恒模型的台风狼模拟,以及基于大气—海洋动力学的台风运动数值模拟、基于波浪—环流耦合模型的风暴潮结果模拟等多种技术路线。
浙江大学教授贺治国:
突破关键技术,关注承灾体风险研究
“东南沿海超大城市群、重大海洋工程/承灾体的安全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完全满足承灾体灾害风险的精确预警与精细防控需求。”
浙江大学教授贺治国以“海洋动力灾害风险与工程防灾减灾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针对台风、强潮海域的跨海大桥、人工岛等承灾体,采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防控”的研究链条,在工程灾害精确预警方面取得的进展。
多年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台风与风暴潮动力环境研究方面,构建了台风浪-风暴潮-天文潮-泥沙等多动力过程耦合的数值模型,提出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模拟和观测方法,绘制了不同气候背景下东南沿海台风极值风速区划图、台风浪灾害区划图、不同等级风暴潮位区划图,揭示了台风过程中浙江沿海波浪、风暴潮位动力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研发了风暴潮漫堤漫滩实时监测和预警报系统。
在海洋工程安全监测技术研究领域,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包括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材料的监测感知系统、主动应激式“高-低频”双模态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并将海洋工程结构智能动态监测感知预警系统应用于舟岱大桥等重大工程实践。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六横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白希勇:
从六横看减灾与发展协同增效
拥有2085个岛屿的浙江舟山,是名副其实的“千岛之城”。这里是远东国际航线主通道、我国南北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处,拥有中国最大的渔场。这里也有台风多、风暴浪潮多、水易污染等自然环境劣势。对舟山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同等重要。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六横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白希勇介绍,六横岛作为舟山群岛第三大岛,是重要的临港产业岛。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清洁能源、现代渔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蓬勃发展。同时,六横海洋风险防控体系也逐步建立。
如在海上风电建设中,该岛采用新技术新设计抵御“大浪涌、厚淤泥、强台风”危害。在船舶修造及港口发展中,制定了高压水除锈工艺、污染物防治、原料精准利用等14个行业标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修船标准体系,以防止对海洋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在港口作业中,探索了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防台措施,建立了装船机、门座式起重机、堆垛机等大型机械防风预案,不断丰富防灾减灾“秘籍”。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建立了海洋预报减灾体系以及海洋牧场大数据可视化平台,构建了海洋牧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系统。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12项课题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确保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双屿门特大桥建设安全无虞。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