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守正创新 逐梦远航 ——写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办学15周年之际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记挂在心的大事。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在东海之滨,一颗探索海洋、筑梦深蓝的种子,在浙江大学舟山校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2009年5月初创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2011年7月谋划筹建学院、2013年6月撤系建院、2015年9月入驻舟山办学……作为浙江大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布局,海洋学院赓续求是传统和创新基因,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15年来,海洋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守正创新、走在前列,始终与国家和区域海洋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15年来,对标海洋领域“国之大者”,一体推进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谱写了综合性大学办一流海洋学院和优秀海洋学科的新篇章。
特别是入驻舟山办学近十年来,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和舟山海洋区位优势,以交叉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入海”,在浙江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桥头堡”和“主战场”作用。
会聚交叉学科 赋能海洋英才成长
近日,由爱思唯尔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发布的最新全球科研影响力评估数据揭晓,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共有1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实现了四年间入选人数的连续增长,标志着学院在科研领域的综合实力与全球影响力迈上了新台阶。
高水平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是高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学科布局是其中一块很重要的基石。
今年11月25日,浙江大学“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专家评议会召开。专家组对该学位授权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评估;同时,对该学位授权点在推动海洋领域交叉人才培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满期待、寄予厚望。
使命在肩,继往开来。海洋学院坚持“高起点、强辐射、可持续、国际化”办学理念,精创海洋特色学科。创设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凝练了应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等重点学科领域和方向;创建了海洋信息学系,定制化培养海洋电子信息高级创新人才;优化形成了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进一步深化了“以海洋精准感知为重点、理工信结合、以重大仪器为突破口”的学科内涵。
“浙”里是学科的高地,更是人才的摇篮。
海洋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以本科生培养为基础、涉海专业研究生培养为重点、高层次继续教育为拓展的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面向2030的“智慧海洋会聚研究计划”,推进海洋研究与信息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学科间交叉融合,推动学校涉海学科会聚造峰。围绕打造海洋技术与工程国际学科高地,引进培育了包括18名领军人才、17名“四青”人才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3个团队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同时,对接国家复合型海洋人才需求,立足异地多点办学实际,推进交叉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全链条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全面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拓展海洋+杭州舟山“双城”特色教育资源,推进“双创”及体美劳教育,涵育海洋学子家国情怀,为我国海洋事业输送了3000余名高素质人才。
铸就一流学科基石,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海洋学院风满帆张。
锚定国家战略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
今年11月22日,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瞿逢重教授牵头完成的“轻量化高速中频水声通信技术与应用”获2023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是近三年来,海洋学院获得的第三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此前,陈鹰教授牵头完成的“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及应用”获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王立忠教授牵头完成的“近海风电岩土工程灾变机理、防控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面服务国家战略,海洋学院始终站在科技创新最前沿。
瞄准海洋环境感知、智能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围绕“认识海洋—开发资源—保障安全”主线进行科研布局。学院的教授团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卓越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无人潜水器——水下直升机,填补了海底移动探测与作业领域的空白;
研发了灾变防控成套技术,首次建立了海洋风机基础统一分析方法,实现了极端台风工况下大型海上风机一体化设计;
自主研制了全平台远距离高速率水声通信机,实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设备相同通信速率下可见报道的最远距离指标;
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海洋感知的数字相控阵列系列芯片,将原有以分立器件为主的组件尺寸缩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重量减轻至十分之一,功耗降低至三分之一,广泛用于海面立体观测;
实施“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无人无缆潜水器异构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
联合自主研制依附于海底管道的空气潜水可进人多元修复干式作业舱,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气潜水可进人安全操作;
发明了海底有缆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应用100余套,国际上首次组建海洋牧场、珊瑚礁等生态环境海底在线监测网,实现经济产值近2亿元;
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海洋碳增汇示范,被联合国列入海洋碳增汇方案……
先后参与了“蛟龙号”“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荣获各类科技奖励70余项。近100名师生完成了95个航次的国家科考任务,足迹遍及南北极、四大洋和马里亚纳海沟。
入驻舟山办学以来,海洋学院聚焦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型海洋工程实验室群和国内首个海洋科技示范岛,打造了12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和20余个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交叉研究团队。
“十四五”以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46件,其中美日欧专利15件;牵头和参与完成的2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今年11月8日,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国际水奖第11届颁奖仪式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行,荣获该国际水奖创新奖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贺治国教授、焦鹏程研究员团队受邀出席典礼现场领奖,并发表获奖致辞。
作为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在中国舟山,浙大海洋人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好声音”。
优化服务格局 构筑开放协同高地
日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安德鲁教授和耶尔格教授一行访问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自2022年两院签署海洋科学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以来,双方交流访问频繁。
为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海洋学科与大洋洲高校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海洋学院还联合奥克兰大学、悉尼大学等,举办常态化、系列化学术研讨活动。今年11月29日,第一期以“海洋生态环境和蓝碳”为主题的线上学术研讨会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开展学术交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海洋学院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不断优化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体系,深化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学院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杜克大学、伍兹霍尔研究所等10余所海洋领域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是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成员、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观察员单位。近五年,发表国际合作论文600余篇,其中36篇进入ESI高被引和学科百分位前3%行列。
学院强化校所、校企联动,与自然资源部第二和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及中海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国家管网集团、中国华电集团等数十个涉海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共建有组织的科研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产教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深化市校合作,是浙江大学与舟山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海洋学院全面融入舟山、服务舟山,在人才、科技、产业和教育领域深度互联,打造名城名校携手发展的典范,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科创赋能、校地融合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学院积极参与国家智慧海洋舟山区域试点示范工程顶层设计,支持舟山智慧海洋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及浙江省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推动首个国家海洋电子产业基地落户舟山。建设了舟山海洋电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定制化培养海洋电子信息高级创新人才;
牵头实施市校三轮战略合作行动计划,攻坚舟山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中的科技难题,不断提升舟山“一艘船”“一条鱼”“一桶油”的科技和产业内涵;
2015年以来,与舟山市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190余项,涉及海洋装备、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等多个领域,10余位教师和校友在舟山注册成立高科技公司,转化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牵头申报并全力支持东海实验室建设,推进省实验室落户舟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这片浩瀚的蓝海中,浙大海洋人探索未知、守护蔚蓝,以科学之名书写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携手前行走过了辉煌的十五载。奋进新时代,学院上下豪情满怀。
“我们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学院和优秀海洋学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海洋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实现新跨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梅德庆表示。
(高楚清 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