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举办2025年河口水沙动力与生态效应国际研讨会





11月5日至6日,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主办的“2025年河口水沙动力与生态效应国际研讨会”在浙江舟山举行。受会议执行主席、海洋学院贺治国教授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等多国在河口水动力学、沉积物输移与生态效应领域的知名学者与研究人员莅临舟山,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进展,并就进一步促进河口领域观测、模拟与机理研究深度融合、推动河口环境安全与生态健康的科学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围绕“河口环流与混合过程”、“沉积物输运机制与地貌演化”、“极端事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及“生态对水沙动力的响应”等核心议题展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Eckart Meiburg教授深入探究了泥石流、浊流等复杂多相流的微观动力学机制,特别是揭示了粘性对颗粒沉降和底床侵蚀过程的关键影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Susan Allen教授聚焦于河口区的水体交换过程,以格夫/圣胡安群岛为例论证了局部但混合作用极强的“热点”区域主导控制;Douglas Latornell教授则介绍了一套自动化区域海洋模型系统及其在海洋环境预报中的配置与应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Bernhard Vowinckel教授阐述了高浓度颗粒悬浮体的流变学特性,并展示了如何通过理论模型来精确描述不同剪切速率下沉积物的摩擦与流体动力学行为。英国阿伯丁大学Benjamin Charles Kneller教授结合全球多个河口-海底峡谷系统的实例,论证了该系统作为陆源沉积物向深海输运主要通道的重要性,强调浊流的卷吸效应和分层结构是决定其输运距离和沉积特征的关键因素。
南京大学汪亚平教授揭示了极端风暴天气如何通过重力流成为驱动地貌演变的根本动力,中山大学胡湛教授探讨了沉积物在潮滩地貌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谢东风教授介绍了在涌潮影响下悬浮泥沙浓度呈现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制,华东师范大学郭磊城教授探讨了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围垦活动的影响下河口系统的自我调整与功能恢复力;梅雪菲教授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热带气旋在洪水期减缓三角洲侵蚀机理。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相关领域的专家分享展示了各自的学术成果。胡鹏教授介绍了海底循环阶坎地貌的形成机制。Thomas Pahtz教授致力于寻找一个描述颗粒流在粗糙斜面上稳定流动时速度的普适性数学规律。李薇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发展的能够同步模拟水流与河床地貌变化的“完全耦合”数值模型及其应用。李莉副教授关注了风暴等极端海洋动力条件下,粉砂质潮滩区域的水沙动力学响应机制。袁野平副教授展示了河流羽状流中的斜压不稳定性如何激发多尺度的涡旋结构。林颖典副教授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重力流经过沙波床面时其内部水流动力学与湍流结构的变化。夏乐章副教授通过数值研究分析了深海采矿设备作业时所形成的羽流的扩散行为与环境影响。
本次会议还为参会学者和海洋学院研究生提供了学术前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会议期间,Eckart Meiburg教授、Susan Allen教授、Benjamin Charles Kneller教授、Bernhard Vowinckel教授应邀与海洋学子开展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科研与成长的多元之路。
(密影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