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

首页  |  学院动态

分会场|探讨极地海洋技术新进展 谋划极地海洋技术新篇章

作者:季燕 发布日期:2023-05-25 访问次数:219

5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海洋技术大会极地海洋技术分会场报告顺利举行。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集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22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报告,探讨极地海洋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潜在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孙波研究员、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集美大学陈立奇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程晓教授担任召集人;秦为稼研究员、陈立奇教授、周朦教授、祁第教授以及窦银科教授先后主持报告交流。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陈立奇教授首先带来了《极区海洋大气化学及其观测工程技术进展》的邀请报告。他就极区海洋大气化学学科发展需求、观测工程技术体系、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关重要意见建议。

太原理工大学窦银科教授就《极地清洁能源利用关键挑战与技术思路》进行精彩报告,对清洁能源技术在极地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碰到的技术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进行详细展开,深入浅出,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通过《罗斯海生物种群习性研究及监测》报告,向大家介绍了了解极地海洋生态系统、建立海洋生态模型所要面临的来自于冰山、复杂水团、融化淡水、生物群落季节性变化、生物分布不均等多方面的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开放式的解决建议。

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针对《基于潜标观测的跨越莫恩海脊的流量研究》,从物理海洋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采用潜标观测的方式实现跨越摩恩海脊流量研究的详细过程。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秦为稼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南极冰间湖层析阵列》(APTA)的定义、出现的意义和历史使命、能够为我国南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建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为我国更好进行南极科考谋划新的蓝图。

会议期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雷瑞波研究员,集美大学祁第教授、武汉大学刘婷婷教授、浙江大学李培良教授以及太原理工大学窦银科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交流分享了漂流冰站观测技术、极地大陆到深海的人为碳运输、极地海冰关键参数遥感反演、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以及极地野外无人值守观测装置单兵电源等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青岛水德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极地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报告展示,对冰雷达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水下声学技术、新型海洋装备技术等在极地科考过程中的最新进展和取得成果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和发展我国极地海洋技术奉献力量。

(季燕)